很遺憾,因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導致無法獲得最佳瀏覽體驗,推薦下載安裝谷歌瀏覽器!
智能汽車芯片市場群雄逐鹿 外強來襲國內企業(yè)如何迎戰(zhàn)?
中國數控機床網訊:眾所周知,智能化、網聯化、電動化、輕量化等是未來汽車發(fā)展的四大主要趨勢,而芯片是實現汽車智能化的核心部件,相當于人的“大腦”。據公開數據統計顯示,2000年,一輛汽車采用的芯片數量大約在10顆左右,大約需要250美元,而現在平均每輛車需要芯片為數百顆,成本約350美元,電動汽車則在600美元以上,智能汽車芯片市場“蛋糕”可謂大到無上限。而新能源汽車作為智能化的最佳載體,在此領域的表現尤為搶眼。
山雨欲來風滿樓。種種跡象表明,智能汽車已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新戰(zhàn)場,而奔馳、奧迪、豐田、沃爾沃等國際車企已搶得先發(fā)優(yōu)勢。
據觀察,目前英特爾、高通、英偉達、英飛凌、博世、瑞薩電子等國際芯片大佬已經紛紛搶灘智能汽車芯片市場,投資、并購等動作十分頻繁;但面對“列強”的來勢洶洶,國內企業(yè)針對智能汽車芯片領域的布局卻少得可憐,頗顯“冷清”。
“往者不可諫,來者猶可追。”在輸贏未定的時間差里,迎頭趕上是國內企業(yè)唯一的“宿命”。有專家振聾發(fā)聵地指出,“輸掉此役,或許會輸掉新能源汽車的一個時代”?! ?/p>
那么,國內企業(yè)能走出逆境,實現反轉逆襲嗎?
巨頭搶灘智能汽車市場鏖戰(zhàn)正酣
面對智能汽車芯片市場“大蛋糕”,英特爾、高通、英偉達等國際芯片巨頭展開了一系列布局,紛紛推出自家的智能汽車用芯片產品,意在搶占這塊大蛋糕。
一方面,芯片巨頭搶先與包括寶馬、通用、特斯拉在內的國際高端車企達成穩(wěn)定的戰(zhàn)略合作關系。例如:英偉達專為特斯拉提供汽車芯片;英特爾與寶馬聯合研發(fā)制造無人駕駛電動汽車iNext,計劃于2021年推出;另一方面,英特爾、高通、英偉達等消費級芯片巨頭之間通過兼并、收購等方式搶占市場。其中,高通以47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荷蘭芯片制造商恩智浦(NXP),取得進軍該市場的門票。作為全球頂尖的汽車芯片供應商的恩智浦,亦于2015年通過斥資120億美元收購了飛思卡爾。
相比高通的布局方式,英特爾則通過收購智能互聯網、高度自動化等多樣化的技術型企業(yè),加碼布局汽車芯片市場。近期,英特爾還與Mobileye和德爾福聯合成立自動駕駛事業(yè)部,致力于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。
而英偉達作為手機芯片數一數二的供應商,卻完全撤出手機市場,專攻汽車芯片。
一直以來,車用芯片市場被恩智浦(荷蘭)、飛思卡爾(美國)、英飛凌(德國)、意法半導體(意大利)、瑞薩(日本)、博世(德國)等公司所占據。隨著高通(美國)、英特爾(美國)、英偉達(美國)等芯片廠商的加入,智能汽車芯片市場群雄逐鹿、鏖戰(zhàn)正酣,其格局也正在發(fā)生變化。
外強來襲國內汽車企業(yè)如何迎戰(zhàn)
一直以來,國內汽車用芯片企業(yè)很少且缺乏設計汽車電子芯片的能力,導致我國車載芯片市場幾乎被國外芯片廠商壟斷。
據調查,國內汽車芯片受制于國外主要有兩大原因:一是國內汽車芯片市場起步晚;二是缺乏核心技術,且原材料受制于國外。
而伴隨著智能汽車的高速發(fā)展,國內汽車芯片市場的破局課題日益迫切,有專家指出,國內企業(yè)要想在智能汽車芯片市場實現趕超,必須找出最佳“突破口”。
比如,系統集成芯片的研發(fā)需要巨額的費用和長期的技術積累,而某個細分部件的研發(fā)難度和資本投入相對較小。因此,我國本土汽車芯片企業(yè)可以專注于某方面的芯片研發(fā),并實現技術突破,最終實現替代進口,才能逐步做強汽車芯片產業(yè)。
而包括北汽、江淮在內的多位新能源車企領導對筆者表示,希望我國加大高性能傳感器、車聯網技術和核心芯片等方面的研發(fā)投入,引導車企、電子零部件企業(yè)、互聯網企業(yè)加強協作,共同推動智能汽車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事實上,我國芯片企業(yè)和新能源車企亦開始頻頻發(fā)力,“新面孔”不斷涌現,并顯示出很強的“趕超”意向。